爱国情 奋斗者 | 余飞跃:长期查验练就一副“火眼金睛” 一电锯下去“切出”1913根象牙
沙巴体育外围app:时间网 2019-07-16 09:14:28

▲余飞跃在木材样品库查看木料 受访者供图

他,进入海关工作三十年,扎根基层一线,查获的大小案件无数,在长期查验过程中练就了一副“火眼金睛”。他就是黄埔海关隶属沙田海关关员余飞跃。在今年3月份,海关总署指挥黄埔海关缉私局,联合多地多个部门,破获了一起特大走私象牙案,查获象牙7.48吨,全链条摧毁了一个长期专门走私象牙的国际犯罪集团,为近年来自主侦查查获象牙数量之最。而这背后,就不得不说到余飞跃——正是他在查验工作中“多看了一眼”,才掀开了这起走私象牙的“惊天大案”……

报关员不断催促,他却隐隐感觉异样

时钟拨回2013年,7月4日16:30,离下班还有半个小时,电脑随机将一份查验单派给了余飞跃。

跟单的报关员显得很焦急,不停地告诉余飞跃,货主催得很急;余飞跃安慰他,大不了自己加班,一定会做完再下班的。

不过,余飞跃看着查验指令单,疑窦丛生:货主进口的是一批原木,申报品名却是低价值的非洲红木;原产地莫桑比克,装箱地却是香港。他初步怀疑,这票货可能将高价值的木材伪报为低价值木材,企图偷逃税款。

来到现场,4个20尺货柜的原木已经倾卸完毕,一眼望去和申报的木种似乎吻合。余飞跃的腰椎间盘做过手术,右腿因后遗症一直疼痛。但面对报关员的不停催促,他仍坚守职责,仔细查看。

余飞跃发现,集装箱内下层中间的货物,外形四四方方,与中前部及上层粗方木略有不同。他抽取了两种进行对比,感觉前者无表皮覆盖痕迹,颜色较为新鲜,大小规整。这样“过度加工”的货物,凭他多年的查验经验,隐隐觉察出异样。

余飞跃要求将两种不同木材进行切割。原木很容易切割开了,但这个存疑的“木方”却一直锯不开,工人反映里面有钉子,锯不下去。余飞跃蹲下仔细察看,让工人从另一侧继续切割。随着电锯一刀切下,现场人倒吸一口凉气,木方里竟然满满都是象牙!

一电锯下去,切出1913根象牙

在缉私部门的协助下,整批货物被迅速控制住。经清点,确认查获象牙1913根,重4457.173千克;象牙块(长方形)32块,重5.025千克;犀牛角2根,重7.570千克。“7.4”走私象牙特大案件,为中国海关历史上同类案件之最,被列为当年全国海关打击走私十大典型案例。余飞跃也因查获此案,荣获海关总署个人一等功、集体一等功。

而 2016年9月,余飞跃又现场查获涉嫌侵权汽车润滑油3116桶、11069千克,涉嫌侵犯壳牌国际股份有限公司“SHELL”及凯斯特罗有限公司“Castrol”商标专用权。这是黄埔海关首次在海运进口渠道查获侵权假冒货物,被列入当年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。

余飞跃的查验生涯中,查获过大小案件无数。那块登记全科查获率的白板上,余飞跃的名字永远排在最前面。近三年来,他查获的走私违规案件,占了所在科室查获案件的一半。好几位他的科长,在调任其他岗位时都感慨,有可能的话,最想打包带走的就是余飞跃。

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请教余飞跃,查验工作有什么秘诀?他认真地回答说:“工作的时候要多想一想,不能只核对报关单上的信息。接到查验指令时,先设想一下这票货可能哪些地方会有问题,查起来才会事半功倍……”

比如对木材的查验。那时,木材是沙田口岸的主要进口货物,也是海关的重点监管对象。沙田海关专门设立了样品库,对常见的进口木材种类进行实物陈列,还连续开展多次专项培训。余飞跃刚调到这个查验岗位时,为了尽快补齐木材商品知识,他一得空就钻进木材样品库,看纹理、闻味道、记特征,还找了很多资料学习。靠着这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劲头,他练就了一眼识别木材种类的本领,被科室人称“一眼清”。

踏实做好每项工作,每天多学一点

很多人都说,余飞跃能查获大案,绝非偶然。他在业务上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,让人很是佩服。

中专毕业进入海关工作的他,自觉学历不高,因此从入关第一天开始,他就秉着少说话多做事、少发牢骚多学习的态度,向书本学、向身边老同志学,碰到不懂的、没见过的就一定要弄清楚。

“海关业务看似简单,其实涉及方方面面,深钻下去会有种越学越不见底的感觉。”为了提高业务能力,余飞跃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法规、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的知识。他会把查验经验和商品知识都认真记录下来,业务笔记积了厚厚的一摞又一摞。

入关30年,兜兜转转,余飞跃一直扎根在一线。早些年他在前台做单,一坐常常是一整天。腰椎间盘出问题,手术留下了后遗症。直到现在,他都不能完全挺直腰板,腿部肌肉也萎缩得厉害,不能进行剧烈运动。为此他不得不放弃年轻时热爱的健身和拳击。

十年前,他调到车场、码头做查验工作,无论风吹日晒雨淋,总在查验现场忙里忙外,当年英俊的白面少年,不知何时变成了今天的黝黑模样。

“我只是迈出了一小步,要走的路还很长。”面对成绩, 余飞跃始终保持谦逊。踏实做好手上的每一项工作,永远多学一点、多想一点,对他来说早已成为习惯。

文/ 记者 查雨霏

编辑:李茜